E星体育公司动态研究报告:转型成效初显政策红利可期
发布时间:2022-09-27 07:57:08 | 次浏览
E星体育公司作为上海浦发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建筑施工、园区开发、项目投资等业务,具备城市基建投资运营全方位的集成服务能力。2022H1,公司在经历地区疫情冲击带来停工停产扰动的背景下,营收/归母净利录得47.28/1.67亿,实现同比+5.27%/-5.23%,其中Q1营收/归母净利同比+35.07%/+22.72%,Q2同比-47.1%/-45.8%。我们认为,下半年基建投资将发挥经济逆周期调节作用,公司有望受益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基建投资发力,经营表现将迎来修复行情。
公司前身为上海浦东路桥公司,深耕浦东基建二十余年:1)各类建设资质齐全。公司拥有市政、建筑、公路及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一级资质,具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是高标准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集成服务和EPC建设服务的提供商,可覆盖的业务范围广。2)施工技术能力突出。公司重视技术研发,在全国同行中率先成立工程技术研究所,沥青路面摊铺施工技术能力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实力构成公司承揽项目的重要保障。3)资金实力雄厚。公司账面现金充裕,2022H1货币资金23.9亿元,同比+100%;同时,公司在“科技+金融”两翼发展战略中不断强化金融实力,依托上市平台,具备完善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现已累积获批约107亿公司债券额度,其中绿色公司债券额度10亿元E星体育,公司业务拓展和运营资金充沛。4)重点项目经验丰富。公司参与建设了浦东机场通道项目、迪士尼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市政工程、杨高路改建等大量重点项目,具备丰富的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经验。此外,公司股东背景实力雄厚,在浦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拥有较高程度的垄断地位,对公司发展可形成有力的协同效应。
目前,公司积极转型“科技型全产业链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商”公司动态,打造基础设施投融资、施工管理一体化商业运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公司订单承揽能力。目前公司存量订单充足,根据公司公告统计,截至9月15日,公司新签订单额超132亿元,已完成去年全年的91.68%,其中7月、8月和9月上半月新签订单42笔,总额55.05亿元,环比二季度提高137.88%,反映出疫后订单增长迅猛。同时,公司加强与施工主业互动,并向上游商业园区的开发、运营延伸,上半年公司收购浦东设计院,提升拓展EPC总承包业务优势。我们认为,在传统施工业务竞争激烈、毛利较低的行业生态中,公司的战略转型有望显著提升公司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住经济大盘任务艰巨。受疫情影响,2022上半年全国GDP同比+2.5%,其中Q2同比+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0.7%。上海作为受本轮疫情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上半年GDP增速同比-5.7%,固投总额/社消总额同比-16.1%/-19.6%,同时下半年疫情点状散发,经济增长持续承压。
基建投资逆周期发力,公司有望受益稳增长政策红利。基建作为GDP的重要支柱领域,拉动经济的政策预期较强,据统计披露,全国上半年专项债已累计安排发放3.41万亿,考虑其对经济的滞后性影响E星体育,我们预期下半年基建投资力度将大幅提升;同时,上半年专项债结转和下半年预增额度仍有5000多亿空间,叠加国家基建投资基金落地预期,经济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有望进一步强化,进而带来建筑施工行业景气度整体提升。
具体到上海方面,我们测算,对照全年5.5%的GDP增速目标,假设2022H2出口和消费环比增速保持2021年水平,上海下半年新增固定投资须实现8533亿元,同比/环比+58%/+95%;对照过去3年基建投资量同期平均占比保守计算,上海下半年基建投资须实现2241亿元E星体育,同比/环比+104%/+381%。以各区2021年经济体量占比为参考,公司所在的浦东新区2022H2须新增基建投资规模约为796亿。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浦东新区基建的主攻手和排头兵,有望充分受益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长和对应的稳经济政策红利。
2020年,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根据国家发改委披露,仅安徽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重点项目清单总投资就达1.2万亿,其中合肥机场扩建及阜阳等多条高速路规划落地,综合考虑江苏、浙江和上海的重点项目情况,“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将在中期维度上拉动区域内基建投资,营造高景气度的市场氛围。公司自成立以来,立足上海浦东、积极面向长三角,参与投资建设了上海、江苏无锡、江苏常州、浙江诸暨等地诸多项目,累计投资规模超过350亿元,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长三角地区基建投资和建设的丰富经验,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受益国家战略,迎来中期维度上重要发展机遇。
1)不可控因素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2)基建投资不及预期;3)疫情影响公司回款风险加大;4)公司转型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