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E星体育
发布时间:2023-03-13 19:55:01 | 次浏览
2022 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E星体育,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全市经济稳健运行,产业质效优化提升,创新集群引领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3958.3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92.98 亿元,增长 3.0%;第二产业增加值 11521.41 亿元,增长 1.8%;第三产业增加值 12243.95 亿元,增长 2.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0.8:48.1:5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8.60 万元,比上年增长 1.3%。
全面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出台《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指导意见》,发布《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2025 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锻造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领先优势。出台 25 个重点细分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全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创新集群产值比上年增长 4.6%,规模以上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 18.2%。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1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覆盖面达 92.9%。新增 2 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累计 14 家。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4 家,省级智能工厂 24 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 678 个,省级领军服务机构 59 家。新增全球 灯塔工厂 1 家,累计 6 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 2022》。实现市场主体登记 全城通办通取 。全年新设市场主体 29.22 万户,其中新设企业 10.57 万户。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 286.95 万户,其中企业 87.74 万户,比上年末增长 5.8%。切实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全年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 1000 亿元。上线 苏链通 苏货通 平台,有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出台支持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上市企业、新兴服务业等系列政策,在全国工商联 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 中,连续两年获评 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1.6 万人。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 98.1%。发放稳岗返还资金 14.2 亿元,惠及企业 21.89 万户。苏州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2.1%。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 3.0%,衣着类上涨 1.2%,居住类上涨 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 1.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 3.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 1.5%,医疗保健类上涨 2.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 0.1%。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51.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2.4%。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 210.6 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 128.3 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 66.5 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 92.4 万吨,比上年增长 2.2%,其中夏粮产量 25.2 万吨,增长 9.8%;秋粮产量 67.2 万吨,下降 0.3%。粮食产量和种植面积均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年末生猪存栏 22.5 万头,比上年下降 3.5%,全年生猪出栏 20.3 万头,比上年增长 86.7%。主要农产品中,猪牛羊禽肉产量 1.8 万吨,比上年增长 60.0%,其中猪肉产量 1.5 万吨,增长 91.3%;蔬菜产量 201.8 万吨,增长 1.1%;水产品产量 14.3 万吨,增长 0.2%。
做强现代农业, 三高一美 (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池塘和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智慧农业国家级试点,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 72%,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97.6%。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 75.4%,比上年提高 6 个百分点。全市共有 75 个市级以上农业园区,农业园区建成面积比例达 86.3%。昆山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吴江入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3642.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1%。分行业看,六大主导行业产值 2818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5.3%。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6.2%、10.8%、15.2% 和 4.9%。年产值超千亿的行业达到 11 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产值 18315.5 亿元,比上年增长 3.9%;中型企业产值 10897.6 亿元,增长 7.8%;小微型企业产值 14429.6 亿元,增长 1.9%。年产值规模超百亿元的企业数量达 40 家,比上年末增加 2 家。全市百强企业实现产值 14544.9 亿元,比上年增长 7.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33.3%。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 1680.8 亿元E星体育新闻,比上年增长 12.0%;民营企业产值 18920.3 亿元,增长 8.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 23151.0 亿元,增长 0.1%。
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值 15735.5 亿元,比上年增长 7.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36.1%,比上年提高 2.1 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医疗仪器和医药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13.6%、30.7% 和 10.5%。手机、光纤、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47.4%、41.5%、30.8%、23.0% 和 75.0%。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44769.8 亿元,比上年增长 0.6%;实现利税 3047.9 亿元,比上年下降 10.2%。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38.24 万元 / 人,比上年增长 9.1%。
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335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7.6%,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 3325 亿元,增长 7.6%;竣工产值 2172 亿元,比上年下降 2%,竣工率达 64.7%。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 18513.4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12.6%,其中新开工面积 4187.9 万平方米,下降 8.5%。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41.9 万元 / 人,比上年增长 4.5%。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 88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5744.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 4.4 亿元,下降 58.7%;第二产业投资 1714.5 亿元,增长 6.6%,其中工业投资 1708.1 亿元,增长 6.4%;第三产业投资 4025.2 亿元,下降 0.4%。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705.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1%,基础设施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 3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 34.1%。全年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 2726.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重点领域投资结构优化。全市完成新兴产业投资 1787.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 31.1%,比上年提高 4.2 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软件和集成电路、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行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 38.2%、31.9%、29.8%、26.8%、24.7% 和 21.7%。全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 91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2%,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 49.6% 提升至 53.7%。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2691.4 亿元,比上年下降 6.2%。房屋新开工面积 1187.8 万平方米,下降 56.5%;房屋施工面积 10807.8 万平方米,下降 9.3%;房屋竣工面积 1360.7 万平方米,增长 9.8%;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2068.9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9.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 1861.0 万平方米,下降 10.9%。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010.7 亿元,比上年下降 0.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 8370.6 亿元,增长 0.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 640.1 亿元,下降 10.8%。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8.3%、17.3%、2.0% 和 11.9%。升级类消费加快释放,体育娱乐用品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等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44.0%、71.7% 和 122.6%。汽车类商品零售额 1017.4 亿元,比上年增长 0.5%,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 193.7 亿元,增长 129.6%,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 19.0%,比上年提高 11.1 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17.0%。成功举办 苏新消费 · 笑拼苏州 双 12 苏州购物节 夜 ZUI 苏州 等活动。我市在中消协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跃居首位,观前街区、同里古镇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2572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其中出口 15475.0 亿元,增长 4.0%,进口 10246.1 亿元,下降 1.9%。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 10729.8 亿元,比上年增长 7.1%,快于加工贸易 6.5 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41.7%,比上年提高 2.1 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进出口 1504.9 亿元,增长 2.9%;民营企业进出口 8271.0 亿元,增长 11.9%;外资企业进出口 15944.9 亿元,下降 3.1%。从出口市场看,对美国、日本、欧盟(不含英国)和东盟出口分别为 3231.7 亿元、1173.5 亿元、2887.6 亿元和 2069.8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0.5%、4.2%、6.0% 和 11.2%。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额比上年增长 12.8%。全年机电产品出口 1215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7641.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
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 211.0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4.4%。市场采购贸易额 20.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4.5%。跨境电商进出口额 167.21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41.0%。全年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 139.9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1%;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 58.2 亿美元,增长 5.5%。
全年新设外资项目 1242 个,实际使用外资 74.1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5.9%,其中制造业使用外资 32.66 亿美元,增长 147.9%。年末 160 家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设立了 450 个项目。空中客车、西门子、飞利浦、霍尼韦尔等一批总部型、研发型外资项目落户苏州。全市新增省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20 个,累计达 191 个,占全省的 52.2%。苏州工业园区获评全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全年新增对外投资项目 381 个,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 25.63 亿美元,其中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议投资额占比达 42.3%。全年开行中欧班列 503 列,比上年增长 0.6%。中欧班列太仓港回程班列首发。高水平推进苏州自贸片区改革创新,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 七连冠 。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329.2 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 0.1%,其中税收收入 1897.7 亿元,同口径下降 3.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 81.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588.5 亿元,比上年增长 0.2%,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 2096.2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 81.0%,比上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
年末共有各类金融机构 1044 家。全年金融业增加值 2218.3 亿元,比上年增长 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9.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 44500.5 亿元,比年初增加 5886.5 亿元,比年初增长 15.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 16723.7 亿元,比年初增加 3167.8 亿元,比年初增长 23.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45247.3 亿元,比年初增加 5744.5 亿元,比年初增长 14.5%。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自试点以来累计交易金额超过 3400 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试点,发放各类贷款超 187 亿元。
年末共有保险公司主体 89 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 755 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 849.9 亿元,比上年增长 9.0%,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 611.7 亿元,增长 7.8%;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 238.3 亿元,增长 12.2%。保险赔付支出 225.5 亿元E星体育,比上年下降 5.6%。
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 29 家,其中境内 A 股上市公司 25 家。年末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 241 家,其中境内 A 股上市公司 198 家,保持全国第五;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 10 家,累计 48 家;新增北交所上市企业 3 家,累计 7 家。年末全市境内 A 股上市公司总市值 1.62 万亿元。江苏省首家公募基金 苏新基金 获批设立。
年末公路总里程 11472.5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619.9 公里。全市公路、水路客运量 1.3 亿人次,旅客周转量 86.5 亿人公里,均比上年下降 10.5%;公路、水路货运量 2.4 亿吨,比上年下降 13.5%,货物周转量 380.2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 3.7%。
通苏嘉甬高铁、北沿江高铁、沪苏通铁路二期等国铁干线开工建设,沪苏嘉城际铁路启动建设,我市 丰 字形干线铁路网主骨架正式确立。全年铁路客运量 4155.4 万人次,旅客周转量 101.4 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 47.2% 和 46.2%。铁路货运量 257.0 万吨,货物周转量 16.2 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 18.2% 和 18.3%。
全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 5.7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908.0 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 1.2% 和 11.9%。其中,太仓港货物吞吐量 2.66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802.59 万标箱,创港口建设 30 年来历史新高。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 507.3 万辆,比上年增长 5.9%,其中私家汽车 416.7 万辆,增长 6.5%;新能源汽车 23.3 万辆,增长 101%。年末市区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营运线 公里。全年市区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运营里程 3052.14 万列公里,线 万人次。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运营车辆 6016 辆,新开辟E星体育、优化调整公交线 条,公交线 条,全年市区公交客运总量 1.99 亿人次。
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 284.7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8%。发送快递 24.35 亿件,下降 1.5%;实现快递业务收入 249.0 亿元,增长 1.5%。年末固定电线 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735.35 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 1779.32 万户。
预计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 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 68.5%,比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 231.1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8.9%。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5531 家,有效高企数达 13473 家,首次跃升至全国第四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22874.6 亿元,比上年增长 4.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52.4%。
年末各类人才总量 363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 37 万人,高技能人才 91.2 万人。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10.45 万件,比上年增长 21.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80.9 件,比上年末增加 14 件。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和首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PCT 专利申请 3019 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 868.78 亿元,比上年增长 38.9%。
科技创新布局实现历史性突破。苏州实验室挂牌组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成立苏州太湖光子中心,组建高功率半导体激光等 13 个创新联合体,启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长三角园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中试基地。 深时数字地球 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实施。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05 家,累计 1111 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 家,累计 1363 家。全市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 17 家。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13 家,累计 91 家。
认定江苏独角兽企业 10 家;认定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 185 家,累计达 299 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22 家,累计达 171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 2 万家,达到 2.23 万家。年末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达 2.2 万家,比上年增长 25.2%。加计扣除额 926.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69.5%,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 231.52 亿元。 苏科贷 实现苏州市域全覆盖, 科贷通 全年为 2540 家企业解决贷款 119.8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2.5%。
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41 所,新增学位 6 万个。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 880 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6 所;在校学生 178.18 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29.27 万人;毕业生 36.51 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7.6 万人;拥有专任教师 11.95 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 1015 所,比上年末增加 49 所,在园幼儿 37.75 万人。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四星级普通高中实现各县区全覆盖。全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C9 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
举办第二届苏州 · 中国文化产业峰会、第四届江南文化艺术 · 国际旅游节、第十一届苏州文博会,承办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精心办好全国中秋晚会。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1286 家,比上年末增加 143 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 3380.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碧螺春制作技艺入列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加强 一城百馆、博物苏州 品牌建设,有序推进苏州市考古博物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建设,打造苏州古籍馆,启动编纂《苏州全书》。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 11 座,备案博物馆 45 座,文化馆 11 座,文化站 93 个。戏剧类作品《打折》摘得第十九届群星奖,江苏省唯一获奖作品。中篇弹词《红色摇篮》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打响 四季苏州 · 最是江南 旅游品牌。平江历史街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常熟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市拥有 5A 级景区 6 家,4A 级景区 36 家。新增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村 10 个,累计 47 个;新增乡村旅游精品线 条;乡村旅游精品民宿 80 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9922.81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1863.35 亿元。年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8 处。 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旅游案例 获评全国优秀案例。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4137 家,其中医院 247 家、卫生院 81 家。卫生机构床位 8.0 万张,其中医院 6.9 万张、卫生院 0.8 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 10.5 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4.1 万人、注册护士 4.7 万人。全年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 8658.7 万人次,比上年减少 6.9%。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市立医院总院项目和市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建设。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出台《苏州市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行动计划(2021 — 2025)》。全市 22 个中医药项目分别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建改建体育公园(广场)10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 3.91 平方米。市民体质监测合格率 96.4%。举办省级以上赛事 45 项,其中全国性赛事 29 项。精心承办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我市入选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昆山足球俱乐部成功晋级中超联赛。全年体育彩票销售 47.41 亿元。
年末户籍总人口 774.7 万人,比上年增长 1.6%,人口自然增长率 -0.6 ‰,比上年下降 0.88 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 1291.1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0.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82.12%。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819 元,比上年增长 3.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9537 元,增长 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3785 元,增长 5.5%。全体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42889 元,比上年增长 2.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47451 元,增长 1.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8746 元,增长 5.5%。
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 600.78 万人,比上年增加 8.37 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824.71 万人,比上年增加 18.26 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 562.21 万人、631.15 万人和 571.68 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1095 元 / 月。全市最低工资标准 2280 元 / 月。
全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 1210 张;新增家庭夜间照护床位 2109 张,完成 11055 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服务机构 188 家,其中养老服务机构 170 家、儿童服务机构 6 家。年末托育机构 733 家,托位 4.03 万个。
稳步推进城市更新试点,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96 个,建成海绵城市面积 45.97 平方公里。积极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入选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东太湖隧道、苏州湾隧道、阳澄湖星济隧道同步开工,中环西线 国道苏州东段、独墅湖南隧道、金鸡湖隧道主线 号线 号线进入土建施工高峰阶段,11 号线开展全线动车调试工作。持续推进高质量 双千兆 网络建设,年末城域网出口带宽 21.7TB/s,累计建成 5G 基站达 38619 个。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 1661.7 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 1.4%,其中工业用电量 1213.3 亿千瓦时,下降 4.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185.8 亿千瓦时,增长 16.4%。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 21 座,总供水能力 752.5 万吨 / 日,其中市区供水能力 365 万吨 / 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 467.05 万吨 / 日。全市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 42.71 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0.2%;家庭天然气用户 355.3 万户,比上年增长 6.5%。年末全市拥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5922 个,公共自行车 13.6 万辆。市区新增共享单车 3.8 万辆,累计 6.8 万辆。
全年用水总量 100.21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0.4%。其中生活用水下降 0.8%,工业用水下降 5.0%,农业用水增长 9.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22.2 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5.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7.6 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4.7%。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 一山一策 一湖一策 精细化管控。市区 PM2.5 年均浓度 28 微克 / 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1.4%。省考(含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 92.5%。完成劣Ⅴ类水体整治 486 条,建设幸福河湖 630 条。太湖实现连续十五年安全度夏。
新增及改造城市绿地 379 万平方米,新(改)建口袋公园 83 个。年末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4.8 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3.8%。完成营造林 2.3 千公顷、建成省级绿美村庄 9 个,林木覆盖率达 20.5%。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 5242.95 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 72.4%。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全年累计排定实施 VOCs 治理项目 1270 家,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 24 家。改造提升和处置淘汰低端低效工业企业超过 3000 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下降 2.4%。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
全面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 51.8% 和 55.9%。
[ 2 ] 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可比价。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 4 ] 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地方金融组织。
[ 5 ] 数据来源:本公报中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独角兽企业、 科贷通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 小巨人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数据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机动车保有量、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低保、养老机构、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人才总量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面积、管道天然气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绿地面积、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数据来自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数据来自市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供水、生活污水处理数据来自市水务局;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农业园区、绿色优质农产品等数据自市农业农村局;进出口数据来自苏州海关;外资、外经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文化、旅游、文物保护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医疗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等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苏州银保监分局;轨道交通数据来自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有轨电车数据来自苏州高新有轨电车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数据来自上海铁路局苏州站;邮政快递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用电数据来自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市行政审批局;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带宽、5G 基站等数据来自江苏省苏州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数据来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苏州市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税务数据来自国家税务总局苏州市税务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E星体育E星体育E星体育